古驰故事 古驰融合全球绅士格韵 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文化历史学家Chris Breward 深度赏析2017早秋男士系列,寻求从二十世纪初至今,海派绅士华服的共同特征。 我坐在浦东机场等待飞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天空晴朗,气温宜人,远处轻烟笼罩着地平线。在过去的五年里,每逢春天和秋天,我都会来到上海,在这座城市最具活力之一的国际时装学校进行教学。而今年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造访上海了,研究项目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将调换工作,暂别学术界,并在阔别艺术界六年之后重返画廊,回归艺术的怀抱。在我沉浸于欣赏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的2017早秋男士系列时,由于种种原因,我被一种无处遁形的怀旧情绪所感染。他以不拘一格的个人风格,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其中一些作品借鉴了中国历史上最引以为傲的纺织技艺、量身剪裁以及刺绣等传统手法,拍摄这些作品的场景(似乎是在古董精品店铺里,或是在绅士学者的书房中)则充满鲜明浓郁的亚洲风格与旧政体的气息。其纤瘦、青春、带有男孩稚气的模特与东方美学元素的完美契合,让我回想起这五年来,我在中国一线城市中所了解到的关于男性服饰与男性气概之间的联系。经过短期内对于上海各阶层之间独特的时尚文化的深入研究之后,我可以看到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之间微妙的平衡与联系,而这也体现在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的系列作品之中,更是在这座城市复杂的时尚体系中对性别、品味和时尚观念的正确认知的重要理念。 我在详细描述“上海绅士”的种种物质具象表现的同时,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所折服,但也感到深深的困惑。如今在上海的街道上,能轻易见到各种形式的时尚表达,但这也令人感到困惑。高端国际男装品牌高调进驻上海市中心的众多豪华商场,但这些品牌可能更关注旅游业客源。传统的裁缝和衬衫制造商在量身定做套装和配饰方面,依然占据有利地位。报刊亭为那些光鲜靓丽,关注生活方式的年轻男士提供时尚期刊。在上海,这些期刊的种类与销量则远超伦敦或纽约。在当地及全国性的电视频道中,打扮精致的潮流男星无处不在。而无论是在如咖啡馆、酒吧、商店还是在公园等任何场景里,男性群体本身(或者说是其中较为关注时尚的那一部分)都很注重服装的搭配与演绎。这种混搭,是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重要的创作方法之一,而这也是上海服饰文化长久以来的一个特征,更折射出其所受到的来自于国内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二十世纪初的鼎盛时期,在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里诞生了一种奇特的美学风格,一度让当地人和外来游客感到迷惑。1912年《申报》曾报道:“中国人身穿西式服装,而外国人则身穿中式服装,男人佩戴着女性饰品,而女性则佩戴着男性饰品,社交名媛模仿女学生的装扮,女学生却在模仿社交名媛的穿戴,普通百姓打扮得像官员,而官员却打扮得像寻常百姓。”中文里 的“品味”可以意为“眼光独到的人对于美好事物的鉴赏力”。 这一个词完美地描述了上海对于精致与奢华的追求,以及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对于欲望和质感的把握,让人联想起19世纪初,一本专为年轻有为的英国绅士们所编写的手册中,对于迷人魅力所做出的相似定义。而这个定义也可以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绅士格韵味。转眼间,机场广播里传来了航班登机通知,那就让我们继续“品味”吧,也是时候该向上海道别了。绅士格韵,正如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所理解的那样,必须是一种永恒并且普世的风尚。 阅读更多 相关故事 家就是艺术之乡:与《GQ》合作推出的全新短片“演出者 (The Performers)”讲述了The Clementines 一家。 查看此项 欣赏2018 早春系列时装秀 查看此项 分享 微信 微博